
保持背街小巷的整潔有序,為百姓創造一個宜居的環境,其實是保障民生、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。
■徐劍鋒
廣西住房和城鄉建設廳2月6日介紹,根據近日印發的《廣西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三年行動方案(2022—2024年)》,明確從2022年起,用3年時間完成1萬條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。(2月6日中國新聞網)
城市背街小巷是指城市建成區范圍內與各級城市道路連接、市民每天進出必經、對市民生活品質影響較大、紅線寬度一般不大于14米的小型街巷。顯然,背街小巷是城市交通的“毛細血管”,也是城市的“里子”,在高樓林立的背后,記載著城市的歷史,也承載著市民家門口的幸福。廣西明確從2022年起,用3年時間完成1萬條城市背街小巷整治改造提升,為褪色的背街小巷著色,讓背街小巷變靚,無疑是提升居民幸福指數的大手筆。
一直以來,“市容市貌”整治的重點,往往放在繁華大街,背街小巷容易被忽略而過。由于背街小巷往往多老舊小區,諸如公共設施缺乏、道路綠化破損、管網線路不暢、房屋建筑老化、公共配套不足、環境衛生較差等情況本來就比較突出,而且物業又常不到位,再加上投入不足,又往往沒有考核考評壓力,背街小巷給人的第一印象通常是臟亂差的“破落戶”。背街小巷的現狀正是長期來忽略忽視造成的城市“負面資產”。
其實,一個城市,大部分的居民生活在背街小巷。背街小巷臟亂差,既影響居住質量,也有損文明城市的建設?!叭罕娎鏌o小事”,何況,作為百姓生活最核心的追求,“住有所居、居有所安”本來就是群眾的頭等大事,保持背街小巷的整潔有序,為百姓創造一個宜居的環境,其實是保障民生、改善民生最重要的工作,也應是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。
實際上,現在背街小巷環境整治提升已經普遍列為城市管理的重點,通過背街小巷整治,傳承延續“老底子”的鄉愁和記憶,增強居住、工作、生活在背街小巷內各類人群的文化自信、主人翁意識,提升背街小巷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,尤其凸顯出責任意識、為民情懷。與著力于主要街道“面子”的光鮮相比,背街小巷作為城市的“里子”,因為量多面廣,又歷史欠債較多,創造一個良好的街巷環境和生活環境,更為不易,也更見城市管理的真章。
附件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