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陳敬奎的“百分燒餅”之所以引人注目,不惟因新聞效應,更代表了社會層面對勤奮學生的正向激勵。
■張 全
學生只要拿來一張滿分試卷,就能免費領到兩個剛出鍋的香噴噴燒餅!4年來,來樂謀生的湖北籍燒餅老板陳敬奎不管生意多忙,都不會怠慢憑考了100分試卷來領燒餅的學生。他說,送燒餅雖然少賺了些錢,但能給孩子們增加學習動力,自己樂意做這樣的小事。(12月2日《考100分就請吃燒餅!樂清這個燒餅攤老板堅持這樣做4年,激勵了一群娃……》)
久不見這樣的好新聞。好新聞往往能在動人的題材里面,嵌進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內核。正如一只好燒餅,在烤得焦黃酥脆的皮里,包含豐富美味的餡料。對陳敬奎的做法動機,不同的人可以給出不同的解釋,有人認為他是一個愛心老板,對小孩子有關懷;有人認為他用自己的微薄之力,倡導了重教義舉;有人認為他獎勵考100分的學生,為自己的燒餅生意作了最好的廣告……然而,只要擁有正常道德者,讀一讀這則動人的社會新聞,自有一股暖流從心頭涌起。
陳敬奎讓人想起了武訓。陶行知先生曾特意提醒說,不要把武訓看作“異行人”“圣人”,他只是一位“平凡而偉大的老百姓”,要把武訓“解放出來”,還原他“平凡而偉大的老百姓”的本來面目,成為人人能夠效仿的榜樣。武訓之所以被人們記念,是因為他的“四個有”:有合于大眾需要的宏愿;有合于自己能力的辦法;有公私分明的廉潔;有盡其在我、堅持到底的決心。這類因自己的人生缺失、苦難而意識到讀書的可貴、知識的重要,并付諸實際助教行動者,值得我們向他脫帽致敬。
拿武訓的“四有”來衡量陳敬奎,也是能夠衡量上的:他尊重知識,褒獎上進,符合傳統道德價值觀;他憑自己能力賣燒餅,也用燒餅來獎勵得滿分的學生,此舉在他職業范圍內,也在他承受能力內;他一手看滿分一手發燒餅,獎勵認定的明確性和兌現的即時性,及在滿分試卷上蓋章來辨別已獎者和未獎者,給孩子們作了誠信守諾、清白做人的示范;他將這個好事一做就做了4年,還要繼續做下去,這種堅持令人感佩。魯迅先生說,我們從古以來,就有埋頭苦干的人,有拼命硬干的人,有為民請命的人,有舍身求法的人,……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“正史”,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,這就是中國的脊梁。陳敬奎就是這樣埋頭苦干的“脊梁”。
撇下素質教育、應試教育之爭論不說,小孩子刻苦讀書理應受到社會層面的尊重,而陳敬奎的善舉,無意中給了我們這樣的啟發:社會應該加強對刻苦學習者的關注和褒揚。陳敬奎的“百分燒餅”之所以引人注目,不惟因新聞效應,更代表了社會層面對勤奮學生的正向激勵。以往,學生考了高分,贏得老師的贊賞、同學的羨慕、家長的獎勵,或者還有獎學金的獎勵,數額遠超兩只燒餅,但這一切都發生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內循環系統內。陳敬奎式的善舉,從教育系統外發出了一種激勵信號,他每頒發一只燒餅,都代表社會對勤奮努力者的肯定贊揚。順著這種思路發散延伸,應該能收獲更多的內容。
附件: